廬山風(fēng)景區(qū)石橋 廬山懸空的石橋
導(dǎo)讀:廬山風(fēng)景區(qū)石橋 廬山懸空的石橋 1. 廬山懸空的石橋 2. 廬山上的橋 3. 廬山的玻璃橋 4. 廬山懸空的石橋是哪里 5. 廬山懸空的石橋在哪里 6. 廬山 懸索橋 7. 廬山石橋圖片 8. 廬山的斷橋
1. 廬山懸空的石橋
廬山狀元橋,又名清俸橋,位于廬山馬尾水風(fēng)景區(qū)九峰寺前,是蓮花洞登山道未修之前九江登廬山的必經(jīng)之地。始建于乾隆九年(1744年)。由一千多塊石頭拼合而成,無任何粘合劑物,拱跨約15米,拱高約20米,長10米,寬5.3米。相傳唐英年約時家貧無力念書,九峰寺主持接入寺中,苦讀詩書,后中狀元,還愿建此橋,報答寺僧養(yǎng)育之恩。橋下“馬尾泉”三字系清桐封寅保石刻,為廬山著名石刻之一。
廬山白鹿洞書院有座門樓叫欞星門,欞星門后為泮池。歷史上稱學(xué)宮前的水池為泮池。“泮者教化也”。池呈長方形罷,池上建有一座拱形石橋,橋兩側(cè)裝有花崗巖的欄桿和欄板。原名泮橋,現(xiàn)名狀元橋。
2. 廬山上的橋
哈,明代唐寅也即唐伯虎的《廬山圖》,也叫《匡廬圖》,或《廬山三峽橋》。
真跡現(xiàn)藏于安徽省博物館,為全景山水,表現(xiàn)的是廬山三峽橋(又稱觀音橋)一帶的景觀,畫面峰巖嵯峨,古木慘淡,瀑泉湍瀉,畫風(fēng)清剛俊逸,而意境卻蕭索蒼冷。。。。3. 廬山的玻璃橋
八里湖的南岸有個海韻海灘,這里是家庭樂的天堂,沙灘邊還有旋轉(zhuǎn)木馬等娛樂設(shè)施。海韻沙灘一帶是當(dāng)?shù)刂幕槎Y公園,經(jīng)常有新人在這里拍攝新婚照片。八里湖分為北八里湖和南八里湖,不過其實是相通的。八里湖的東南邊有座環(huán)境優(yōu)雅的江洲大院。
4. 廬山懸空的石橋是哪里
雁蕩山景區(qū)的景點有:1、大龍湫;2、小龍湫;3、靈巖;4、靈峰;5、方洞;6、三折瀑;7、森林公園;8、剪刀峰;9、雁湖;10、顯勝門;11、筋竹澗;12、羊角洞;13、方山;14、觀音洞;15、玉甄峰;16、仙橋。
1、大龍湫。落差達(dá)186米的巨型瀑布,終年激流飛瀉,噴云吐霧,盛夏時節(jié),暴雨過后,更是雷水聲如雷,震撼山谷,一年四季形態(tài)萬千,變化無窮,是雁蕩山上最漂亮氣派的瀑布。
2、小龍湫。位于溫州市樂清市雁蕩山靈巖景區(qū)內(nèi)。落差68米的中型瀑布,秀美生動,姿態(tài)迷人,瀑布前方的山谷中有深山古廟,四周的山頭上有不少奇巖怪石。是劉亦菲的神雕俠侶拍攝地,以奇峰瀑布著稱。在靈巖寺右邊右側(cè)后邊,飛瀑而下后潭水從亂石門日流出,匯成臥龍溪。
3、靈巖。地形逼仄,山崖光滑筆直,Z型棧道將游人引入山谷最深處,那里有一汪碧水。一條細(xì)長的瀑布飛瀉而下,水滴在山谷,夾雜青苔的氣息,空氣負(fù)離子濃。山谷口,天柱峰、展旗峰對峙,形成著名的南天門,靈巖飛度的表演,就在這兩扇石門上展開,在兩峰之間懸掛的一根鋼索,表演者橫空渡過鋼索,還要在上面翻跟斗。
4、靈峰。雁蕩鎮(zhèn)響嶺頭村北約1.5公里處的山間谷地四周一圈山峰,這白天都有自己的形態(tài)和名稱,可是一到晚上都呈現(xiàn)出酷似人和動物一樣的輪廓,非常的奇妙動人。靈峰景區(qū)最能體現(xiàn)雁蕩山奇峰異石風(fēng)采,夜幕下的時節(jié)仿佛神物從天而降,活靈活現(xiàn),讓人流連于此。
5、方洞。在大小龍湫間的公路北側(cè)山崖上有古洞古廟,長達(dá)數(shù)百米的懸崖棧道和橫跨198米,高深峽谷的鐵索棧道風(fēng)光綺麗,險峻迷人。倘若說,游人在一天行程中的景區(qū),一直都處于在仰望的狀態(tài),那么方洞是在山體中開鑿一條石路,以供你俯視眺望雁蕩山的美景。
6、三折瀑。離雁蕩鎮(zhèn)響嶺頭村最近的一處瀑布,景區(qū)有一條山澗溪水跨越巖崖形成的上中下三段瀑布組成,都是歷史上的火山口在自然作用下形成的,其中中折瀑最壯觀,中折瀑被人稱之為雁山第一勝景。上折瀑因登攀稍費力,一般游客都不前去。
7、森林公園。又 名凈名大峽谷,即雁蕩山森林公園。在這里植被覆蓋率是相當(dāng)?shù)母撸缴嫌泻芏嗝娣e種植的鐵皮石斛,空氣清新。沿著登山道一路上山,巖石變換奇特,著名的有梅花樁、放生池、水濂洞、回頭虎、一枝香等景點。
8、剪刀峰。雁蕩山大龍湫景區(qū)有塊巖石叫剪刀峰,屹立在澗水之中,是雁蕩山珠峰中,以秀、奇見長,一是有水相伴,二是移步易景,從大龍秋直到瀑布前,一路上看剪刀峰的造型不少于8種,比如鱷魚、剪刀、啄木鳥、熊、夫妻、旗桅等,真是變化無窮。
9、雁湖。雁蕩山西側(cè)海拔千米處的山頂上有一汪湖水,相傳古時常有大雁在此棲息,雁蕩山就是因此而得名。游客來此可追尋燕蕩美景的源頭,并登高暢游云海、日出、晚霞奇觀。
10、顯勝門。雁蕩山中,稱“門”的景點多達(dá)十幾處,而以顯勝門為最,顯勝門兩崖高聳兩百米,其間距又僅數(shù)米,這種距離的束峙產(chǎn)生的效果至為強烈,令人。在雁蕩山的后山兩峰夾式,形態(tài)如門 下有清晰奔涌,上有鴉崔紛飛,氣勢雄偉,又令人感到恐怖。頭暈?zāi)垦#荒芫么I介T外的坡崖上,還有許多挺拔直立的奇異山石,姿態(tài)怪異,令人感到奇妙。
11、筋竹澗。位于大龍秋景區(qū)內(nèi)。以水景為主,全澗有菊英、峽門、漱玉、連環(huán)等18個潭和涌翠等數(shù)條瀑布,澗兩岸山巖相錯,別有幽趣。成為一條經(jīng)典的戶外路線了。景區(qū)不收門票,進(jìn)去別有洞天,兩邊的峭壁,潺潺溪流,喜歡安靜的人可以去。
12、羊角洞。是雁蕩山八大景區(qū)中,最具中國民間文化色彩的地方,合計不過3平方公里,是雁蕩山面積最小的一個景區(qū),然而峰、嶂、洞、瀑、潭、湖一應(yīng)俱全。一路往山上走都能看到景致各異的道觀。
13、方山。位于臺州市灣南隅溫嶺市東北長嶼鎮(zhèn)境內(nèi)。是雄奇典型的火山平臺。四周壁玄如城,最高海拔460 多米,周圍5公里的絕壁都在百米以上,山頂平坦開闊,面積有七百余畝,仿佛空中花園。在鵲橋上俯瞰的峽谷尤其壯觀,而在平臺上也能看到星羅棋布的湖泊。
14、觀音洞。位于雁蕩山嶺梅嶺西麓靈峰景區(qū)內(nèi),始建于1106年,自唐以來就一直游人如云。此洞是天然生成,洞口人有一石柱懸垂至他,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觀音像。
15、玉甄峰。是中雁蕩山的圖騰,在中燕景區(qū)有重要地位,高聳入云,一峰獨起,萬峰伏首,山腰有個絕美無比的玉虹洞,傳說是當(dāng)年開山祖師棲身修煉的地方。
16、仙橋。山青水綠,很有仙氣,下雨的時候煙霧繚繞,有步入仙境的感覺,站在仙橋景區(qū)的龍虎門向北仰望,可見仙亭山上有一座石橋橫空,即為仙橋,橋直薄云霄,空靈險絕。橋長38米,寬7米,高10余米。登橋下看 腳下壁立萬仞,飄飄欲仙。
延伸閱讀:雁蕩山的主體,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東北部海濱,還有一小部在臺州市溫嶺南境。雁蕩山素有“海上名山”“東南第一山”美譽,山頂匯水蘊湖,茂盛的蘆葦結(jié)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蕩”。除了山峰各不相同,千姿百態(tài)又奇特以外,那里的瀑布、流泉、洞穴及廟宇都十分出色,與五岳中的任何一座山都有得一比。
5. 廬山懸空的石橋在哪里
中國浙東唐詩之路-紹興會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區(qū)歡迎您 浙江紹興會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區(qū),坐落在紹興平水鎮(zhèn)平江村,這里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包括以下幾大景點書法圣地-云門古寺、中國三論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華寺)、崇福寺(崇福祠)、美麗的若耶詩溪、會稽湖風(fēng)景區(qū)、秦始皇皇登臨過的秦望山、會稽刻石(李斯碑)、云? ??山、云門明覺寺、云門普濟(jì)寺、云門雍熙院、云門廣福院、云門看經(jīng)院、芍師院、顯圣院(云門顯圣寺)、云門廣孝寺、王獻(xiàn)之故居、辯才香閣、辯才塔、陸游草堂、王獻(xiàn)之洗硯池、洗筆池、麗句亭、智永和尚(鐵門檻、退筆冢)、明崇禎三年(1630)文學(xué)家王思任撰文、范允臨行書、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陳繼儒和董象蒙跋語的《募修云門寺疏》、王子敬筆倉、王子敬筆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書“傳忠廣孝之寺”碑、王勃仿蘭亭之"曲水流觴"遺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風(fēng)閣墓、日本杉木祖師墓、雪嶠和尚塔、“云門卓立”石牌坊、“云門古剎”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點。一下是分別簡單介紹: 一、書法圣地-云門古寺 云門寺坐落于紹興城南16公里處秦望山麓的一個狹長山谷里,平水鎮(zhèn)寺里頭村境內(nèi)。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剎,更是一處集宗教、文化、游賞于一體的古代文化勝地。 云門寺始建于晉義熙三年(407)。據(jù)史書記載,晉代大書法家王獻(xiàn)之曾于此隱居,某夜其屋頂忽然出現(xiàn)五彩祥云,王獻(xiàn)之將此事上表奏帝,晉安帝遂下詔改建為寺,稱“云門寺”,門前石橋名“五云橋”。明萬歷《會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門寺記》云:“寺本中書令王獻(xiàn)之舊宅。東晉安帝義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見其上,事聞安帝,是以有云門之稱也。”云門寺規(guī)模曾經(jīng)十分宏大。從府志記載和所繪地圖看,云門山谷口有“云門古剎”、“卓立云門”等數(shù)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麗句亭”。辨才塔為唐太宗賜建,麗句亭亭內(nèi)留有歷代詩人留下的贊美云門的詩章。云門寺共五進(jìn):山門、韋馱殿、大雄寶殿、法堂、禪堂。主寺之外,還有“看經(jīng)院”、“芍師院(懺堂)”和“廣福院”等副寺。后來這些副寺也都獨立成寺,分別稱顯圣寺、雍熙寺和壽圣寺。其實附近的寺庵還很多,“云門”只是一個總稱。據(jù)陸游《云門寺壽圣院記》稱:“云門寺自晉唐以來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時,繚山并溪,樓塔重覆,依巖跨壑,金碧飛蛹……游觀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萬歷《會稽志》卷十六載:“今云門有寺六:廣孝,恩昱諸公所居也;上庵曰廣福;看經(jīng)院曰顯圣;悶興懺院早雍熙;西曰普濟(jì);南曰明覺,各有勝地。”足見當(dāng)時的盛況。 “十峰游罷古招提,路入云門峻似梯。秀氣漸分秦望嶺,寒聲猶入若耶溪”。作為一處林泉秀美、環(huán)境清幽的寺廟叢林,云門寺尤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賞的對象。蕭翼、王勃、宋之問、錢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顥、孫逖、李褒、范仲淹、陸游、李彌遜、虞集、金涓、劉基、王思任等,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不朽的詩文。云門寺還是紹興除蘭亭之外最為著名的一處書法勝地,中國書法史上的許多名人和逸事都與此有關(guān)。云門寺的前身本為王獻(xiàn)之的舊宅,傳為王獻(xiàn)之隱居練字之所。“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帖》真跡也曾長期保存在云門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這里出家為僧,叔侄二人都是書法大家,備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門寺曾一度改名為“永欣寺”。智永有兩個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書法傳人。智果青勝于藍(lán),隋煬帝就曾對智永說過:“和尚(——指智永)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時人求書者甚多,戶限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傳家之寶《蘭亭帖》真跡由辨才收藏,結(jié)果就在這云門寺中被唐太宗派來的御史蕭翼設(shè)計賺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門寺主持了一次模? ??王羲之蘭亭雅集的修禊活動,并也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禊序》,其中敘景部分寫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獻(xiàn)之山亭也。遲遲風(fēng)景出沒,媚于郊原。片片仙云遠(yuǎn)近,生于林薄。雜草將發(fā),非止桃溪。遲鳥亂飛,有余鶯谷。王孫春草,處處皆青。仲統(tǒng)芳園,家家并翠。”在云門寺中,原有不少與以上人事相關(guān)的建筑和設(shè)施,如獻(xiàn)之山亭、獻(xiàn)之筆倉、智永鐵門檻、智永退筆冢、辨才塔以及陸游年輕時在此讀書的云門草堂等等,可惜它們都早就隨著整座古剎的傾圮一起化作歷史陳跡。 云門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現(xiàn)僅存墨池一潭,五云橋一座,清代木構(gòu)建筑兩進(jìn)及東廂房數(shù)間。第一進(jìn)三開間山門,系清早期建筑,門楣上方書“云門古剎”行楷大字,明間兼作韋馱殿,東、西兩次間易為民用。第二進(jìn)三開間大雄寶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寶殿”橫匾,明間五架抬梁式帶前廊,前后金柱為圓形石柱,柱礎(chǔ)呈鼓形;東、西兩次間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東側(cè)廂房北端廊壁間,存有明崇禎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臨行書、董其昌陳繼儒和董象蒙跋語的《募修云門寺疏》碑一通。碑為太湖石質(zhì),下設(shè)長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寬82厘米,碑文記述云門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門寺經(jīng)過。這是古代云門寺的確證。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傳說是王獻(xiàn)之的“洗硯池”,澄澈的池水,好像歷史老人的眼睛,閃爍著詭秘的神色。寺的周圍,還散落著不少廢棄的屋基,這都是古代寺廟的遺址。 二、中國三論宗祖庭-嘉祥寺 據(jù)朱關(guān)莆和朱越編著的《紹興宗教》一書中記載嘉祥寺在浙江紹興平水鎮(zhèn)平江村的秦望山腳下的茶山觀音斗處,其東與若耶山相望,若耶溪穿越二山之間向北奔流。據(jù)佛教史料記載,嘉祥寺最初建于東晉寧康元年(373年)至?xí)x太元三年(378)間,偉將軍會稽郡守(內(nèi)史)王薈為迎接高僧竺道壹居之而舍宅創(chuàng)建嘉祥寺。當(dāng)時,高僧竺道壹自平江(今蘇州)虎丘山東適秦望山下若耶溪,與高僧帛道猷(云門寺住持)相會林下,于是縱情塵外,以經(jīng)籍自娛。王薈慕道壹之風(fēng)德高遠(yuǎn),特創(chuàng)嘉祥寺,請其上居僧首。據(jù)《中國佛教》記載,竺道壹在嘉祥寺期間乃抽六物遺于寺,造金牒千佛像,系用薄銅板槌打而成,造像藝術(shù)也有所突破,因而受到當(dāng)時社會各界的贊許。竺道壹精研佛理,博通內(nèi)外,又律行清嚴(yán),故四遠(yuǎn)僧尼,八方德眾,咸依附咨稟,時人稱為“九州都維那”。此時,佛教之般若學(xué)頗盛,乃演有六家七宗之說,而竺道壹即為“幻化宗”之代表人物。 越州嘉祥寺,自竺道壹已降,五百年間,高僧相繼,大師紛至,法市興隆,佛學(xué)鼎盛。東晉義熙(405-418)初,高僧慧虔自廬山東來,游學(xué)于吳越之間,乃居嘉祥寺。虔克己導(dǎo)物,苦身率眾,凡諸新經(jīng),皆書寫講說。涉將五載,于寺圓寂。南朝宋明帝時(465-471),長安高僧曇機善《法華》、毗曇,游學(xué)會稽,郡守王琨請居嘉祥寺。南朝梁(503-557)時,著名佛教史家高僧慧皎住嘉祥寺三十余年。慧皎,上虞人,學(xué)通內(nèi)外,博究經(jīng)律,每于春夏宏法,秋冬著述。撰有《涅磐義疏》等,并成《高僧傳》一書,成為中國佛教于史部之傳世名作。 三、佛教圣地-天衣法華寺 天衣寺原稱法華寺,在紹興市正南面約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法華寺于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由高僧曇翼始建。曇翼,余杭人,七歲出家,十六歲剃度,開始入廬山,后拜關(guān)中釋羅什為師。義熙十二年與沙門曇學(xué)同游會稽山,見秦望山西北面,五山相連,十峰林立,南、西兩條清溪尤如兩條玉? ??,在群山環(huán)抱中合二為一,氣象萬千,奇異靈勝,林壑虛閑,松梢玲韻,群峰爭翠百谷生煙。如此勝境,曇翼決定結(jié)茅庵,誦《法華經(jīng)》,長留此處。 曇翼在此修持十二年后,據(jù)傳,當(dāng)時普賢菩薩化一美女,前來試探曇翼,曇翼不為女色所動,普賢菩薩觀其真心佛事,說其是水中月,不可污,于是,普賢作法,一時大雨傾盆,地動山搖。不久雨止,祥云瑞光,普照大地,普賢菩薩在云端現(xiàn)出真身,朝野轟動,其時,會稽內(nèi)使孟顗其狀上奏朝庭,請求建造法華寺。后在孟顗和富春人富翁陳載全力資助下,曇翼建起了寺廟,號“法華寺”。曇翼在寺內(nèi)專精《法華經(jīng)》,蔬食澗飲,精心修持30多年。 到了南朝梁時,禪師惠舉隱居修持在法華寺內(nèi),梁武帝(502——519年)征召惠舉當(dāng)國師,惠舉不從。當(dāng)時昭明太子蕭統(tǒng)見其心堅,特賜以金縷木蘭袈裟一件。后梁武帝也施寺中四件寶物:有曇翼頂戴紫檀十二面觀音;有紅銀藻瓶一對;有紅琉璃缽一副;還有金銅維偉佛像一尊,加上太子賜的袈裟,五件寶物,藏以寺中,后奉于大殿西序。(據(jù)宋嘉泰《會稽志》載,五件寶物“至今俱在”。) ) 五件寶物中,維偉佛像,本為西域阿育王所鑄。西域阿育王第四個女兒因為姿貌丑陋,阿育王希望她端正美貌,用金銅鑄她的像49尊,頭飾火焰,腳踏蓮花,廣布天下,為天下眾生植福。此佛像漂洋過海,傳入中國,梁武帝將其施于法華寺。因天子施寶物,太子施衣,所以法華寺后改名為天衣寺。(與后來的傳說不一) 唐朝會昌年間(841——846年),唐武宗登基,在道士李歸真的煽動下,發(fā)布了“殺沙門令”,廢除寺廟,焚毀經(jīng)像,沒收財產(chǎn),許多寺廟高僧殉教而死。全國奪取寺廟田產(chǎn)數(shù)千萬頃;僧尼還俗26萬有余;毀著名寺廟4600多座。世稱“會昌法難”。這一運動中,天衣寺也不能幸免,佛滅寺毀,一敗涂地。 六年后,唐武宗死,宣宗即位(847——859年)復(fù)興佛教,重建廟宇,天衣寺也得以重建。重建時,正式將法華寺額改為天衣寺。同時在大殿后擴(kuò)建了十堂峰,堂名以寺四周十座山峰命名:一、法華,二、衣缽,三、積翠,四、朝陽,五、云門,六、倚秦,七、天女,八、嘯猿,九、起云,十、月嶺。十峰堂前有唐開元二十三年(736年)括州(今永嘉)刺史李邕撰并書《大唐秦望山法華寺碑并序》。 碑稱:曇翼早年入禪慧,尤邃佛乘,與沙門曇學(xué)俱游秦望山,在其西北面法華山,營卜蘭若,專精法華云云。此碑“會昌法難”中成為斷石,復(fù)建時重立。唐代詩人涉足天衣寺(法華寺)者甚眾:宋之問,嚴(yán)維,皇甫冉,劉長卿,于良史,白居易,李紳,元稹,薛據(jù),羅隱,方干,吳融,僧皎然,綦毋潛等,皆有賦寺詩存世。宋代海慧大師有:天衣十峰詠》,錢易為之序。 宋宣和元年(1119——1125年),皇帝詔令:改僧為德士(即道士),寺改為觀,奉道教。銅鐃銅佛限十日內(nèi)盡輸入官府。大概此令不順民心,群臣意見不一,而引起了動亂。皇帝又詔令復(fù)寺,命銅佛免輸官府,所以天衣寺維偉銅佛像一直嚴(yán)奉寺中。 四、若耶溪
6. 廬山 懸索橋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詩仙李白游廬山的表達(dá),可見廬山的氣勢宏偉,那么因為時間原因我們怎么計劃可以一天美景裝在眼中呢?簡單的辦法就是去看最不能錯過的景點才不虛此行。
1、含潘口
含潘口的景色很美,去含潘口一般就是去看日出的黎明之前早點出發(fā),記得多穿點有點冷。
2、植物園
這里植物園 是很出名的亞熱帶高山植物園,占地面積很大,有久遠(yuǎn)的歷史,植物園風(fēng)景很美,按照植物自然群落,不同生態(tài),分的展區(qū),供游客觀賞。
3、廬山的云海
云海包裹著群山,一滾滾的翻涌,讓你感覺到自己置身在仙境,感覺很奇妙,絕對讓你流連忘返。
4、電站大壩
這個是廬山很出名的建筑,而且站在大壩上可以看見對面的領(lǐng)袖峰也就是五老峰,因為它看起來像毛主席,若是你趕得時間好碰到大壩放水就感覺像是瀑布一瀉千里,很有感覺。
5、廬山懸索橋
在神龍宮地帶,橫跨于將軍河面,兩山的景色很美,走在橋上把所有景色盡收眼底,還有溪水流動的聲音,正所謂山清水秀,清爽宜人。
7. 廬山石橋圖片
廬山風(fēng)景甲天下,廬山的建筑也神奇瑰麗。廬山的古建筑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蒼桑,如今仍以它神妙的構(gòu)思,獨特的造型,鮮明的風(fēng)格,無時無刻地向人們展示著美的魅力。它們置身于青山秀水間,或雄奇,或秀美,或古樸,或俏麗。人們可以通過建筑所固有的線、面、體及其相互組合的構(gòu)成,來認(rèn)識它們的變化與統(tǒng)一,對比與調(diào)和、平衡與穩(wěn)定、節(jié)奏與韻律等組合規(guī)律,領(lǐng)受他們各自所蘊含的特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從而得到飽滿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愉悅。
點將臺
點將臺坐落在星子縣城內(nèi),相傳此臺為周瑜操練水軍點將之處。臺高6.85米,平而呈長方形,石結(jié)構(gòu)。中有扶門通道,為花崗石砌就,穩(wěn)重威嚴(yán)。臺上建有雙檐木結(jié)構(gòu)城樓,飛檐凌空,氣勢雄壯,登上城樓,憑欄眺遠(yuǎn),鄱湖煙波,盡收眼底。
御碑亭
御碑亭座落在牯嶺西南的錦繡峰頂,由此太祖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下詔興建。亭座東朝西,由石瓦、石脊、石墻、石柱、石門構(gòu)成,平面呈正方形,邊寬5.8米,高6米,歇山頂,魚尾形翹角,瓶式寶頂。四面有門,正面門額有“御制”二字,左右兩端飾龍首圖案。門兩邊的石柱上鐫有一副對聯(lián):“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煙雨萬壑松”。亭內(nèi)豎有一高4米,寬1.6米,厚0.2米的石碑。亭四周用石板石柱間成一方形院落。亭居高臨下,端莊凝重,古樸厚實。
賜經(jīng)亭
位于黃龍寺后一小山頂。明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明神宗為紀(jì)念母親明肅皇太后命工部刊印續(xù)入藏經(jīng)41函,并舊刻藏經(jīng)文637函,頒布給黃龍寺而建。亭座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邊寬3.8米,通高6米,歇山頂,石結(jié)構(gòu)亭中立一石碑,上刻明神宗《護(hù)藏敕》,及《圣母印施佛藏經(jīng)贊》。整個建筑選型簡潔,氣氛莊嚴(yán)肅穆。
觀音橋
觀音橋,亦稱西賢橋。因其橫臥在三峽澗上,故也叫三峽橋。
橋建于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1年)。橋長24.4米,寬4.1米,高10.7米,單孔。橋用105塊各重一噸、規(guī)格相同的大花崗巖相互扣鎖而成。榫式結(jié)構(gòu),至今已愈900余年。橋身巨大空靈,構(gòu)思精巧,寓秀逸于雄偉之中,顯得既雄偉奇拔,又堅韌古樸,為古代橋梁建筑佳作,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hù)單位。橋下有一圓形深潭,潭水碧綠,深不可測,名金井。橋東側(cè)有一被茶圣陸羽評為天下第六的“招隱泉”。
鎖江塔
座落在九江市區(qū)東北隅長江邊的迥龍磯上。建于明萬歷丙戌年(公元1586年)至今已愈400余年。塔呈六面形,七層,青磚砌身,石鑿拱頂。遠(yuǎn)觀給人一種挺拔、軒昂之感;近觀予人一種古樸秀麗之概。塔內(nèi)原有木梯,沿梯盤上,可臨塔頂,后梯毀。
西林塔
西林寺后的西林塔,亦稱千佛塔,磚浮屠。唐玄宗敕建。明王鳴玉重修。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塔頂? ?裂開,至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又自行愈合。塔高七層,呈六角形,各面均有佛龕。底層南北開門,正門向南。塔身向南每層門頂上皆有題額,底層至七層分別為千佛塔、羽室才、金剛、靈就來、無上法、聰雨花、無明藏。塔為空心塔,外狀崔巍,高聳峭立,為西林寺的標(biāo)志。
枕流橋
座落在白鹿洞書院內(nèi)的貫道溪上。石構(gòu),兩旁有護(hù)欄。橋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有朱熹書“枕流”石刻,故名。
橋長12.5米,寬3.2米,高約10米。初為朱熹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所建,初為木橋。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南康知府楊樹基改建為石橋。“峽急豈有心,臨橋石相激。暮驚橋上聽,夕陽人獨立”。是對枕流橋的險要最真實的描述。
恭乾禪師塔
座落在牯嶺西南金竹坪內(nèi)。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9年),是一座和尚墓塔。塔以八大石構(gòu)件建成,高3.5米,基座直徑為1.3米。基座上有一六角石礅,礅上用仰覆連承托六角石柱,柱六面分別刻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法輪常轉(zhuǎn)、佛回增輝、阿彌陀佛”字樣和梵文。柱上置一腰檐,檐上置一寶瓶頂。該塔集經(jīng)幢與喇嘛塔的特色于一體,為世所罕見。
塔后用石筑成一個半圓形護(hù)墻,墻正中嵌三塊石碑。正中一碑刻“明傳賢首宗二十六代敬禪師塔,黃山第二代主持續(xù)芳口禪師塔”等字,其左右兩塊均為空碑。碑額為云狀石雕。塔前為祭坪,坪左右分別立有一塊大小一樣的石碑,碑文已漫漶不清。祭坪左右兩邊均用石柱、浮雕石板相嵌,構(gòu)成石護(hù)欄與門欄相連。祭坪占地228平方米。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于五老峰東南,全院山地面積為3000畝,建筑面積為3800平方米。山環(huán)水合,幽靜清邃 ,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白鹿書院書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李渤隱居這里讀書,養(yǎng)一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長慶間(公元821--943年)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便在白鹿筑臺榭,植花木。
南唐 元四年(公元940年)朝延在此設(shè)廬山國學(xué),亦稱白鹿國庫,白鹿國學(xué),匡山國子監(jiān),與金陵國子監(jiān)齊名。后書院歷經(jīng)淪桑,屢興屢廢。至到南宋朱熹知南康軍,方得以興盛。
白鹿洞書院,在儒家理學(xué)思想的指導(dǎo)下,憑借廬山這塊風(fēng)水寶地,并依靠歷代文人學(xué)者和熱心教育者們的精心耕耘,獲得了一種精深文博的厚實,區(qū)別于廟堂式的州、府、縣學(xué),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這正是它一千余年來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緣由。
白鹿油書院現(xiàn)存在建筑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lián)式而筑,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建筑群落組成。建筑體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jié)構(gòu),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書院門樓由欞星門、泮池、禮圣門、禮圣殿等主要建筑組成:
書院門樓,高約6米。磚木結(jié)構(gòu),四坡式兩層。頂層,四斜脊,尖端起 。檐下為磚砌長墻,裝飾著葉形花瓣和棱形圖案。第二層與上層同,檐下以磚砌方形磚柱,門樓鑲嵌著李夢陽題書的“白鹿洞書院”橫額。
欞星門
始建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47年),為南康知府何浚所建。初為木結(jié)構(gòu),后由南康知府周祖堯改為石牌坊。門為六柱五間,二層石梁連接。中梁刻有纏枝牡丹,石抱鼓護(hù)柱,飾海波紋,刀法粗獷簡練。“欞星”即“文星”,以它命門,意即此處人才輩出。
泮池
位于 欞星門后,“泮者教化也”。池呈長方形,池上逢中處建有一座拱形石橋,橋兩側(cè)裝有花崗巖的欄桿和攔板。原名泮橋,現(xiàn)名狀元橋。
禮圣門
禮圣門即書院正門,原稱先師廟門,或稱大成門。始建于宋諄熙九年(公元1182年)。門十扇,木門廊式,隔為空心幾何圖案,裙板為平面木板,兩側(cè)為閣樓,硬山頂,屋脊東西兩端飾陶龍。正門四柱五間。全長22.10米,高7.30米。門楣上懸掛著“正學(xué)之門”匾額。
禮圣殿
又名大成殿。始建于宋諄熙九年。是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場所。殿為宮殿式。平面呈長方形,磚木結(jié)構(gòu)。殿中四柱三間,以磚砌壁,周環(huán)以廊。平面長22.59米,寬24.44米,高12.32米,重檐九脊,斗拱交錯,灰瓦白墻,脊飾鰲魚,巍峨雄偉,氣勢莊嚴(yán)。殿外重檐正中懸掛“禮圣殿”豎額。殿內(nèi)正中立孔子線雕行教立像。上懸浦錄熙手書“萬世師表”匾額。后壁左右豎有四塊由朱熹書“忠、孝、廉、節(jié)”四字大石碑。殿中左右安有“四配十二哲”石線雕像。終年香煙繚繞,使儒氣中帶有幾分禪氣。
紫陽書院,由朱子祠,報功祠、丹桂亭等建筑組成。
朱子祠始建于明正統(tǒng)三年(公元1438年),是專祀朱熹之祠。祠為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灰瓦白墻,平面呈長方形,四柱五開間。祠內(nèi)中立朱子自畫像石刻,像左立《文公朱子祠碑記》,右立《白鹿洞書院學(xué)規(guī)》,上懸康熙手書“學(xué)達(dá)性天”匾額,步入祠內(nèi),大有“南渡儒林傳,先生第一人”之慨。
報功祠位于朱子祠之西。初祀李渤等歷代“有功于洞之學(xué)者”。原稱先賢祠、三賢祠。始建于明正駐統(tǒng)三年(公元1438年)由南康知府翟溥興建。祠為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樣式與朱子祠相同。
丹桂亭位于院中部,建于一長方形臺基上,木結(jié)構(gòu),歇山頂,四斜坡式,正脊磚砌,四挑檐,四木柱支撐,斗拱上托,花崗巖圓鼓式柱基,素面。亭中立“紫陽手植丹桂”石碑。亭前有兩株丹桂樹,每逢金秋,丹桂飄香,馨人心脾。
白鹿書院由御書閣,明倫堂、白鹿洞、思賢臺等建筑組成:
御書閣
始建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原名圣旨樓。現(xiàn)閣為珍藏康熙御賜《十三經(jīng)注疏》、《廿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書》等經(jīng)典而建。閣為木構(gòu)建筑,二層,平面呈方形,周環(huán)走廊。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廡殿頂, 角掛鐸,鴟尾飾脊。正脊中有寶珠頂。朱欄畫棟,斗拱交錯,莊嚴(yán)宏偉。閣外柱有題聯(lián):“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
明倫堂
又名爭倫堂。為翟溥建于明正統(tǒng)三年(公元1438年)磚木結(jié)構(gòu),白墻灰瓦,硬功夫山頂,四開間,前有走廊。堂系書院授課三所,故外廊立柱上掛有“鹿豕與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獨得之天”對聯(lián)。
白鹿洞
白鹿洞,“是誠有名而無實也”。初有名無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洞為花崗巖砌石,呈卷拱形,高4米,寬4.15米,深6.35米,洞中置一臥式石鹿,豎耳昴首,凝視前方,刀法簡潔。洞右有石臺階,拾級而上,可登思賢臺。
思賢臺
始筑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臺上。寓“睹臺思賢”之意,故名思賢臺。臺平面呈正方形,亭木結(jié)構(gòu),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雙層斗拱托檐,中開一門,四邊有木花窗,前護(hù)有花崗石質(zhì)圍欄。臺上四周有石板圍欄,欄中鑲有“
8. 廬山的斷橋
廬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36公里處的鄱陽湖畔。 全景以廬山為中心,除山上景區(qū)外,還包括山下的? ??音橋、秀峰、白鹿洞書院、石鐘山、龍宮洞和東林寺等景點。由于廬山飛峙于江湖之上,水汽郁結(jié),降水豐富,故四季多云霧和瀑布,植被也相當(dāng)茂盛,“絕壁、云海、瀑布”為廬山三絕。 廬山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文化)”名錄。 山上主要景點都集中在山之西北側(cè)和東南側(cè),西北側(cè)有小天池、望江亭、天橋、花徑、大天池、龍首崖;東南側(cè)有含鄱口、五老峰、三疊泉等。
主要景點: 小天池 : 牯嶺街東北1千米處,山頂有一神奇的泉池,久旱不涸,久雨不淹,稱小天池。山巔有天池亭,是眺大江、看日出、觀晚霞的好地方。
望江亭: 在粘嶺街北1里許,海拔1050米,亭下臨巨壑,形勢奇險。在亭上可遠(yuǎn)眺長江,近覽千丈之深的剪刀峽。
花徑: 從街心花園沿大林路前行至琴湖南岸便是花徑。花徑是一座山中花園,正門石梁上刻有“花徑”二字,園內(nèi)有花徑亭、花圃等,相傳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詠桃花之處。“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就吟詠于此。
天橋、錦銹谷: 花徑西行便是天橋。天橋?qū)崯o橋,乃是直伸奇險斷層谷中的一塊巨石,從某一視角看去形如高懸于絕壁之上的斷橋。
錦繡谷與天橋崖谷相連,澗深壑絕,怪石堆壘,繁花似錦,花中尤以睡香花著稱。此處可直達(dá)仙人洞。
大天池: 仙人洞西行即為大天池,此方形水池終年不涸。附近有天池寺、天心臺、天池塔等遺址。
天心臺又稱文殊臺,是觀賞廬山云海、晚霞,以及“佛燈”的好地方。
龍首崖: 自大天池循石級下行即到龍首崖。這里奇險的斷層谷地上有一巨石在天池峰上橫空而出,狀若蒼龍昂首飛舞天外,故稱龍首崖。崖下為萬丈深淵。
游人在此可飽覽石門澗斷層谷的奇險和電站大壩的雄姿。
仙人洞: 毛澤東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一詩使其名揚天下。
三寶樹: 相傳為晉朝名僧曇銑所植,一為銀杏,兩為柳杉,已有1500余年樹齡。
含鄱口: 含鄱嶺上有三門石碑坊,中間橫書“含鄱口”,左右書有“湖光”“山色”。嶺上有含鄱亭、望鄱亭,此處是觀湖光山色和看日出、賞云海的好地方。
五老峰: 因五峰并列如五老并坐,故得名;又因其看似毛主席臉龐側(cè)看,人稱“領(lǐng)袖峰”。
三疊泉: 由五老峰下山,沿公路向東北方向行至?xí)赏た捎^賞壯觀的三疊泉瀑布,其高百余米,依山勢分上、中、下三疊。上疊形如飄雪拖練,中疊勢如碎玉摧冰,下疊狀如玉龍走潭,被譽為“廬山第一奇觀”。去此路途較遠(yuǎn),宜量力而行。
廬山瀑布: 因“日照廬山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而聞名的廬山瀑布在廬山南麓,較遠(yuǎn)。 廬山會議舊址: 共和國歷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筆。 廬山土特產(chǎn)“三石一茶”——石耳、石雞、石魚、廬山云霧茶 。
Hash:47b326289a95b27ed3ada435e7770459754b663e
聲明:此文由 區(qū)塊大康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