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青臺景區(qū) 禹王臺在哪里
導讀:禹王青臺景區(qū) 禹王臺在哪里 1. 禹王臺在哪里 2. 禹王臺遺址 3. 禹王臺官網(wǎng) 4. 禹王臺歷史 5. 禹王臺公園地址 6. 禹王臺的來歷 7. 禹王臺圖片 8. 禹王臺禹王是誰 9. 禹王臺怎么走
1. 禹王臺在哪里
寒亭禹王臺博物館要門票,但60歲以上免門票
2. 禹王臺遺址
文化歷史悠久,旅游獨具特色。
寒亭原名濰縣,古為寒國,傳為夏代寒浞所建;至秦屬齊郡,王莽改古國為亭,始稱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
漢稱平壽縣,隋、唐、宋、元屬濰州,后又改稱濰縣,1984年撤縣建區(qū)。
寒亭區(qū)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建安七子”之孔融、徐干,清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都在此留下過不朽的足跡。
境內擁有禹王臺、寒浞冢、魯家口文化遺址、一孔橋、張氏松等多處古跡。
享譽中外的楊家埠木版年畫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獨特的藝術特色。
寒亭又是濰坊風箏地發(fā)祥地和主要產地,風箏藝術獨樹一幟,名揚四海。
3. 禹王臺官網(wǎng)
禹王,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歷史治水名人。
4. 禹王臺歷史
一、前黃河時代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一)上古的文明
豫東是三皇五帝活動中心地帶。淮陽有太昊陵,商丘有燧人氏陵、帝嚳陵;淮陽是伏羲、神農氏炎帝建都之地,商丘是顓頊、帝嚳建都之地;另外還有西華的女媧城,柘城的朱襄氏,虞城的倉頡墓,寧陵的葛天氏和睢縣的有巢氏等。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豫東還是夏商都城之所在。據(jù)研究,夏建都老丘(今開封國都里村),是夏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商丘是殷商之源,商朝、商業(yè)、商文化發(fā)源于此,商湯初都為南亳,位于今商丘。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二)圣人的沃土
豫東誕生了中華圣人文化圈。這里是老子(鹿邑)、莊子(民權)、墨子(商丘)、惠施(商丘)和孔子(夏邑為祖籍地)等圣人的故里。西漢時,司馬遷游梁宋,感慨此地“重厚多君子,有先王遺風”。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豫東能誕生諸多圣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西周時期,這里是宋、杞、陳的封地,宋是商的后裔,杞是夏的后裔,陳是虞(舜受堯禪讓建立了虞)的后裔,各分封諸侯國,文化水平較高。孔子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見杞宋是孔子心中的文獻所在地。此地位于大國諸侯爭霸的戰(zhàn)場所在,宋國舉行了兩次弭兵之會,杞國誕生了杞人憂天的故事,這里的人看透了悲歡離合,災難多,容易悟透人生,所以出現(xiàn)了大智若愚的老莊。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三)俠客的故鄉(xiāng)
這里誕生了司馬遷、李白心中的英雄信陵君。“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李白的《俠客行》蕩氣回腸。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信陵君竊符救趙,侯嬴自殺,千古流傳。劉邦亦視信陵君為偶像,模仿信陵君,開創(chuàng)一代大漢王朝。豫東由于黃泛多乞丐、流浪者,但許多人身上有俠骨。
(四)梁園的風流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西漢時,梁孝王于睢水邊建梁園,方三百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司馬相如、枚乘和鄒陽等均為梁園門客,產生了影響深遠的梁園文化。產生了“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鄉(xiāng)”的當時的流行語。千年后,李白、杜甫和高適是梁園文化的仰慕者,他們攜手游梁園,李白寫下名篇《梁園吟》,更是“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自此以后,梁園成了商丘和開封的代稱。
(五)八荒的爭湊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開封城:“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 開封位于大平原之上,水陸交通便利,尤其是魏惠王開鑿鴻溝之后,將豫東諸多水系聯(lián)系在一起,大梁城開始繁華。北宋時期,開封的發(fā)展得益于“水”,水上交通樞紐極為便利,開封城有汴河、蔡河、五丈河和金水河,這四條運河環(huán)繞穿過開封城,被稱為“四水貫汴”。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戰(zhàn)國,鴻溝水系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北宋,開封水系
(六)汴京的繁華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汴京是一千年前的紐約,極度繁華。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北宋是中國文化史的高峰,《清明上河圖》訴說著開封城的繁華,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去梁園總是村,這個當時擁有150萬人的大都市,堪稱全球的中心。
二、后黃河時代
(一)黃河的故事
黃河是豫東文化的攪拌機,強心劑。自北宋以來豫東河患為最,百姓經(jīng)常因為黃患而無家可歸,同時黃患也讓中華民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黃河的安寧與否,關系王朝的興衰,關系天下蒼生,黃患地往往是龍興地。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清末康有為游開封龍亭,留下一副對聯(lián)“中天臺觀高寒,但見白日悠然,黃河翻滾;東京夢華銷盡,徒嘆城郭猶是,人民已非。”成也水敗也水,黃河讓東京繁華一去不復返。在豫東運河河道被淤塞,城池數(shù)次被黃河所毀,留下了開封、商丘城摞城,睢縣鳳凰三展翅(睢州城因黃河水三次遷徙),同時留下了許多湖泊,開封的包公湖、潘家湖和楊家湖,商丘的護城湖,淮陽龍湖,睢縣北湖,柘城容湖和夏邑天龍湖等,訴說著與黃河水的緣分。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二)中原的中心
自五代建都汴梁開始,豫東一直是中原的中心,直至1954年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北宋時期,豫東不僅是中原的中心,更是世界的中心,此后千年開封一直都是河南的省會所在,是中原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就像開封鼓樓的“聲震天中”匾額一樣,開封是當時的天中。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除了開封外,商丘、周口亦是中原重鎮(zhèn)。明清豫東出現(xiàn)商丘八大家,睢州四大家,夏邑彭氏、李氏,永城丁氏,寧陵呂氏,柘城竇氏,項城袁氏、高氏等文化家族,延續(xù)中原文脈。直至清末,周家口因是水陸碼頭而成為中原的經(jīng)濟中心之一。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三)祖上的闊綽
豫東人相較于河南其它的地方的人而言,祖上曾經(jīng)闊綽過。因為豫東一直是中原的中心,明清,開封周氏一門十二進士,商丘宋氏一門九進士、陳氏一門八進士,夏邑彭氏一門十一進士、李氏一門十進士,睢縣袁氏一門九進士、王氏一門七進士等。亦有北宋宋祁、許安世和劉蒙叟等狀元的后裔居住于此,但現(xiàn)實很殘酷,尤其是近代以來軍閥混戰(zhàn)、黃河1938年決口和日本進中國等事件造成了豫東徹底衰落,豫東黃泛區(qū)成了被歧視的對象。
(四)優(yōu)劣的法則
在豫東的土地上優(yōu)勝劣汰的法則較為明顯。豫東位于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四戰(zhàn)之地,歷史上無數(shù)次群雄逐鹿之地,成王敗寇,成者興敗者亡,極為殘酷。另外黃河的泛濫等也加劇了豫東文化生態(tài)的惡化,只有強者才能生存。
豫東人的性格,能伸能屈,能忍與彪悍雙重性格完美結合。經(jīng)過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剩下的都是強者,無論是基因還是性格,豫東是長江以北最大的長壽帶,? ??計跟這有一定關系。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五)土里的乾坤
李白在《梁園吟》中說:“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舞影歌聲散綠池,空余汴水東流海……”經(jīng)過千年的滄海桑田,汴水都消失的無影無蹤,只有那青青的麥田,汴水河邊的農夫,不僅看盡了《清明上河圖》中的繁華,也看盡了人生的艱難險阻。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古今悠悠,窮達靡間。無數(shù)王侯將相都化作一抔土,不管是賢愚,還是貴賤,新冢累累舊冢平,富貴至今何處是?
(六)家族的意識
豫東人家族意識,地域觀念濃厚。豫東地區(qū)有古風,遠的不說,自明清以來,這里深受理學的影響。王廷相、呂坤、魯邦彥、湯斌、田蘭芳、竇克勤和張伯行等都是理學名家,湯斌和張伯行更是被捧進了孔廟,清代進孔廟的僅三人,此地就有兩人。豫東受理學思想影響,此地人保守,重視家庭,重地域觀念,亦重傳宗接代,所以在豫東男多女少現(xiàn)象極為明顯。
小結
話說豫東(開封、商丘和周口)
豫魯蘇皖結合部很相似,都是歷史上的黃泛區(qū),距山遠,但豫東相較皖北、蘇北有較多的王氣、文氣。自1954年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后,豫東不再是中原的中心。今天的豫東,開封投入鄭州的懷抱,商丘憑借高鐵有復興之勢,周口也搭上了鄭合高鐵的列車。這個以黃泛區(qū)著稱的地方,開始了崛起。燧人氏在商丘發(fā)明人工取火,伏羲建都于宛丘(今周口淮陽)并長眠于此。炎帝曾建都于陳地株野(今商丘柘城)。在“母系社會”時期,中國氏族聯(lián)盟時代伏羲女媧氏政權的第二十六任帝、大伏羲氏族栗陸氏執(zhí)政的首任帝栗陸氏伏安降生于商丘夏邑并都于此。
約在公元前24世紀,顓頊、帝嚳等先后在商丘建都。
夏朝中期,少康定都綸城(今商丘虞城縣西)。
商朝發(fā)源于商丘,并在亳(今商丘)建都。
周朝宋國都商丘,陳國建都株野(今商丘柘城)與淮陽。杞國建都杞縣。魏國建都大梁(今開封)。楚國建都淮陽。
秦王朝設置碭郡(治商丘睢陽)、陳郡(治周口淮陽)。陳勝的張楚政權建都陳縣(淮陽)。
漢朝梁國建都商丘睢陽。
五代時期,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先后定都于開封,稱之為“東都”或“東京”,這一時期的開封正式取代了洛陽成為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中心。
宋朝建都東京(今開封),升商丘為南京,位列陪都地位。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時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定都應天府(今商丘)繼承大宋皇位,建立南宋,
金朝以開封為都城稱南京(汴京),金哀宗南逃歸德(今商丘)。
商丘古城
自元朝至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封長期是河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成立豫東道,轄三十八縣。民國三年(1914年),復將豫東道改稱開封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國民黨政府在商丘設立河南省政府。抗戰(zhàn)期間,中國共產黨以永城為中心,建立豫皖蘇抗日根據(jù)地。
豫東
1948年10月24日開封解放,11月成立開封特別市,省會地位不變。1949年3月,豫皖蘇第一行政區(qū)改為商丘專區(qū)。1954年10月,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開封改為省直轄市。 1958年,商丘專區(qū)劃入開封專區(qū)。1960年,成立商丘專區(qū)。1965年設立周口專區(qū)(后改為周口地區(qū))。1968年,商丘專區(qū)改為商丘地區(qū)。1997年6月,商丘地區(qū)行政公署、商丘市和商丘縣撤并為地級商丘? ??。 2000年,周口地區(qū)改為地級周口市。 2014年,永城市、蘭考縣、鹿邑縣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直管。
區(qū)劃
開封市:鼓樓區(qū)、龍亭區(qū)、禹王臺區(qū)、順河區(qū)、祥符區(qū)、尉氏縣、杞縣、通許縣。
商丘市:睢陽區(qū)、梁園區(qū)、虞城縣、夏邑縣、柘城縣、民權縣、寧陵縣、睢縣。
周口市:川匯區(qū)、項城市、扶溝縣、西華縣、商水縣、沈丘縣、鄲城縣、淮陽縣、太康縣。
省直管縣(市):永城市、蘭考縣、鹿邑縣。
開封
商丘
周口
永城
蘭考
5. 禹王臺公園地址
開封的公園有國營,民營之分,門票也各有不同,而且還有夜景門票和日景門票之別。門票肯定地說是要的,即是70歲以上老人持身份證也還是要購買1元人身保險費后持拳入園的。汴京公園,禹王臺公園,鐵塔公園,啟封故園,龍亭公園均在免門票中。
6. 禹王臺的來歷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于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岳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一個。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從他父親鯀(gun滾)的時候起,就開始治水。我國人民與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從鯀開始的。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我國是堯、舜相繼掌權的傳說時代,也是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那時,生產能力很低下,生活條件很艱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有一次,黃河流域發(fā)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聯(lián)盟首領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lián)盟會議,請各部落首領共商治水大事。堯對大家說:“水災無情,請大家考慮一下,派誰去治水?”大家公推鯀去辦理。堯不贊成,說:“他很任性,可能辦不成大事。”但是,首領們堅持讓鯀去試一試。按照當時部落的習慣,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意見與大家意見不相符,首領要聽從大家的意見。堯只好采納大家的建議,勉強同意鯀去治水。 鯀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過去傳統(tǒng)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辦法。他把人們活動的地區(qū)搞了個象圍墻似的小土城圍了起來,洪水來時,不斷加高加厚土層。但是由于洪水兇猛,不斷沖擊土墻,結果弄得堤毀墻塌,洪水反而鬧得更兇了。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一事無成,并沒有把洪水制服。舜接替堯做部落聯(lián)盟首領之后,親自巡視治水情況。他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把鯀辦罪,處死在羽山(神話中的地名)。隨后,他又命鯀的兒子禹繼續(xù)治水,還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棄、東克族的首領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搖)等人前去協(xié)助。大禹領命之后,首先尋找了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接著就帶領契、棄等人和徒眾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積一些石頭或砍伐樹木作為記號,便于治水時作參考。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據(jù)說有一次他們走到山東的一條河邊,突然狂風大作,烏云翻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山洪暴發(fā)了,一下子卷走了? ?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沒了,有些人在翻滾的水流中失蹤了。大禹的徒眾受了驚駭,因此后來有人就把這條河叫徒駭河(在今山東禹城和聊城縣一帶)。考察完畢,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真研究,最后決定用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徒眾和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他們一心撲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飯,風里來雨里去,扎扎實實地勞動著。尤其是大禹,起早貪黑,兢兢業(yè)業(yè),腰累疼了,腿累腫了,仍然不敢懈怠。據(jù)考證,當時大禹洽水的地區(qū),大約在現(xiàn)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里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一直延續(xù)到中岳嵩山,峰巒奇特,巍峨雄姿,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但是,特大洪水暴發(fā)時,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在缺口處形成了游渦,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里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于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獲得了成功。原來,黃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寬,把支流疏通,與主流相接,這樣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歸主流。同時,他們把原來的高處培修使它更高,把原來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陸地和湖澤。他們把這些大小湖澤與大小支流連結起來,洪水就能暢通無阻地流向大海了。大禹指揮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開了一條又一條河渠。他公而忘私,據(jù)說大禹幾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他路過家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勸他進去看一看,照顧一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見了父親,非常高興,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還是沒有進去。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開山挖河的事業(yè)中了。治水成功之后,大禹來到茅山(今浙江紹興城郊),召集諸侯,計功行賞,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他叫伯益把稻種發(fā)給群眾,讓他們在低溫的地方種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還在湖泊中養(yǎng)殖魚類、鵝鴨,種植蒲草,水害變成了水利。伯益又改進了鑿井技術,使農業(yè)生產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到處出現(xiàn)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繼任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這里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于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一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后 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
7. 禹王臺圖片
今年沒有摸魚活動了。
禹王臺,又名古吹臺,禹王臺風景區(qū)位于開封市的東南隅,是一個古典園林式的公園,位于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城區(qū)的東南隅禹王臺公園內,園林布局是以名勝古跡古吹臺為主景,以五大植物園:櫻花園、牡丹園、芳春園、石榴園、科普園為主體的文化休憩公園。最早叫“吹臺”,為紀念春秋時晉國音樂家?guī)煏纾∶肮糯蹬_”。古時吹臺很高,明朝時期有10米高,周長百米,后由于黃河泛濫,泥沙淤積,現(xiàn)在僅高出地面約7米。到了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于黃河泛濫成災,人們飽經(jīng)水患,談水色變,為了紀念歷史上治水有功的大禹,改古吹臺為禹王臺。
8. 禹王臺禹王是誰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于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岳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一個。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
從他父親鯀(gun滾)的時候起,就開始治水。我國人民與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從鯀開始的。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我國是堯、舜相繼掌權的傳說時代,也是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那時,生產能力很低下,生活條件很艱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有一次,黃河流域發(fā)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聯(lián)盟首領堯,為了解除水患,召開了部落聯(lián)盟會議,請各部落首領共商治水大事。堯對大家說:“水災無情,請大家考慮一下,派誰去治水?”大家公推鯀去辦理。堯不贊成,說:“他很任性,可能辦不成大事。”但是,首領們堅持讓鯀去試一試。按照當時部落的習慣,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意見與大家意見不相符,首領要聽從大家的意見。堯只好采納大家的建議,勉強同意鯀去治水。鯀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過去傳統(tǒng)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辦法。他把人們活動的地區(qū)搞了個象圍墻似的小土城圍了起來,洪水來時,不斷加高加厚土層。但是由于洪水兇猛,不斷沖擊土墻,結果弄得堤毀墻塌,洪水反而鬧得更兇了。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一事無成,并沒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堯做部落聯(lián)盟首領之后,親自巡視治水情況。他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把鯀辦罪,處死在羽山(神話中的地名)。隨后,他又命鯀的兒子禹繼續(xù)治水,還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棄、東克族的首領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搖)等人前去協(xié)助。
大禹領命之后,首先尋找了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接著就帶領契、棄等人和徒眾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積一些石頭或砍伐樹木作為記號,便于治水時作參考。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據(jù)說有一次他們走到山東的一條河邊,突然狂風大作,烏云翻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山洪暴發(fā)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沒了,有些人在翻滾? ?水流中失蹤了。大禹的徒眾受了驚駭,因此后來有人就把這條河叫徒駭河(在今山東禹城和聊城縣一帶)。
考察完畢,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真研究,最后決定用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徒眾和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他們一心撲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飯,風里來雨里去,扎扎實實地勞動著。尤其是大禹,起早貪黑,兢兢業(yè)業(yè),腰累疼了,腿累腫了,仍然不敢懈怠。
據(jù)考證,當時大禹洽水的地區(qū),大約在現(xiàn)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里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一直延續(xù)到中岳嵩山,峰巒奇特,巍峨雄姿,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但是,特大洪水暴發(fā)時,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在缺口處形成了游渦,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里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于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水獲得了成功。原來,黃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寬,把支流疏通,與主流相接,這樣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歸主流。同時,他們把原來的高處培修使它更高,把原來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陸地和湖澤。他們把這些大小湖澤與大小支流連結起來,洪水就能暢通無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揮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開了一條又一條河渠。他公而忘私,據(jù)說大禹幾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他路過家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勸他進去看一看,照顧一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見了父親,非常高興,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還是沒有進去。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開山挖河的事業(yè)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來到茅山(今浙江紹興城郊),召集諸侯,計功行賞,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他叫伯益把稻種發(fā)給群眾,讓他們在低溫的地方種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還在湖泊中養(yǎng)殖魚類、鵝鴨,種植蒲草,水害變成了水利。伯益又改進了鑿井技術,使農業(yè)生產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到處出現(xiàn)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繼任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這里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于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一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后裔懷念。人們來? ?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
9. 禹王臺怎么走
禹王臺今屬濰坊市寒亭區(qū),出濰坊市區(qū)沿西外環(huán)路北行20多公里,便可見一高聳土埠立于公路東側,此即禹王臺。禹王臺下是禹王臺村,據(jù)考,元代末,陳、劉二姓遷此定居,因村西南角有一高大土臺,相傳乃大禹治水時所筑,臺上建有禹王廟,土臺即被稱為"禹王臺",村雖以禹王臺命名。禹王臺村現(xiàn)隸屬于寒亭區(qū)高里街道。
歷史上的禹王臺臺體高大,氣勢恢宏,奈何歷史悠悠,滄海桑田,隨著雨水沖刷和附近村民取土,現(xiàn)在的禹王臺只剩下了一座海拔22.47米,底徑約75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土臺子,上面生長著一些叢生的荊棘和少量樹木。因歷史悠久,戰(zhàn)火頻繁,禹王臺上的廟宇曾數(shù)度被毀,今天所見的廟宇大部為后來重建。
Hash:8e3cccc317405cca530f8e333c04c1f45b03e96f
聲明:此文由 鏈世界-開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