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縣:盤活名人故居資源 煥發(fā)文化之鄉(xiāng)魅力
夏日清晨,第一縷陽光灑落在梅縣區(qū)白渡鎮(zhèn)創(chuàng)樂村宋湘紀念公園,公園中央的宋湘石刻雕像熠熠生輝,微風拂動花木,蟬鳴鳥叫漸起,公園里慢慢熱鬧了起來。
鳥瞰宋湘故居和宋湘紀念公園,一幅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畫卷躍然眼前。
“以前這里還是一片雜亂的田地,如今不僅宋湘故居‘太史第’修葺一新,還建成了宋湘紀念公園,周圍環(huán)境大變樣,白天游客多了,晚上附近的村民也會過來,人氣蹭蹭上漲,幸福感倍增。”說起村子的變化,今年65歲的村民宋純光如數家珍。
新建成的宋湘紀念公園中央,宋湘石刻雕像熠熠生輝。
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歷史文明的微型樣本和靈魂所在,是觸摸歷史的“活化石”。作為原中央蘇區(qū)縣、文化之鄉(xiāng)、華僑之鄉(xiāng),梅縣區(qū)有歷史文化名人89人,名人故(舊)居64處。當前,該區(qū)正圍繞“規(guī)劃先行、重在保護、合理利用、活態(tài)傳承”的思路,加快推進名人故居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客家文化中,挖掘名人故居的時代內涵,為蘇區(qū)振興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能。
摸底
現有89位歷史文化名人64處故(舊)居
沿著省道S223線出發(fā),駛入位于梅縣區(qū)雁洋鎮(zhèn)雁上村的葉劍英紀念園,一座花崗巖建成的高大牌坊屹立眼前,正面用金字鐫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劍氣凌云精忠社稷叱咤風云鐵馬嘯”,下聯是“英才蓋世滿腹經綸匡扶政局國基安”,橫批為“盛德若愚”。短短34個字,盡顯葉劍英元帥的光輝一生和崇高品格。一側的葉劍英故居內,游客們正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有序進行參觀。
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梅州市委、市政府于1987年對葉劍英故居進行重新修整。1989年,葉劍英故居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處廣東省東北部的梅縣區(qū)是漢族客家民系聚居地,迄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千百年來,當地崇文重教、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愛國愛鄉(xiāng)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客家人不斷向外探索,涌現出一大批鐵骨錚錚、光耀中華的名人賢士:宋有進士、抗元英雄蔡蒙吉,明有侍讀學士、翰林李士淳,清有“嶺南第一才子”、詩人、書法家宋湘,當代有作家、雕塑家李金發(fā)……據不完全統(tǒng)計,百年來梅縣大地誕生了229名將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培養(yǎng)出62名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和14名院士。
名人故居承載著歷史和文化,鐫刻著一個民族的記憶,存儲著不可再生的人文生態(tài)和國家記憶中最為深刻的人與靈魂的生命遺跡,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有的魅力,是一個國家引以為豪的文化資本。
近年來,梅縣區(qū)先后制定《梅縣區(qū)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制度》《梅縣區(qū)文物保護工作意見》《梅縣區(qū)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政府、社會組織及個人在古民居、古建筑、名人故居等方面的保護管理、維修利用上的責任和義務,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保護,為切實做好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依據。
“在此基礎上,我們組織專業(yè)隊伍對梅縣1500多年來的文化發(fā)展歷程及重要人物脈絡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整理出89位歷史文化名人。”梅縣區(qū)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3月,該區(qū)又組織專人對這些歷史名人的故居進行了摸底調查,確定了64處名人故(舊)居。
這64處名人故(舊)居中,已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梅縣不可移動文物的有33處。其中,葉劍英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湘故居、李金發(fā)故居、丘哲故居等6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蒙吉故居、肖向榮故居、溫鳴劍舊居等10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丘碧秀、丘錚、丘峙故居(承聚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榕軒故居、葉璧華故居等15處列入梅縣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保護
多個名人故居經多方籌資修繕重煥光彩
芒種已過,仲夏將臨,天氣格外燥熱。伴隨著淡淡的柚香,步入柚林環(huán)繞的梅縣區(qū)石扇鎮(zhèn),頓覺清涼。跟隨著西南村黨總支書記謝雄昌,筆者來到了羅芳伯故居紀念館。
今年3月,羅芳伯故居被列入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外面熱,快進來。”紀念館管理人、羅芳伯第九代后裔羅國庭的妻子鐘冬月介紹說,羅芳伯故居建于清代,占地約270平方米,內設5個展廳,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了羅芳伯的生平業(yè)績和蘭芳公司的歷史,展示了羅芳伯及蘭芳公司在坤甸遺址的照片和復制品,包括兩塊“雄鎮(zhèn)華夷”“氣貫九重”的匾額以及蘭芳公司旗幟。
史料記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羅芳伯赴加里曼丹島(舊稱婆羅洲)的西部(即今印度尼西亞)闖蕩,他率領以客家人為主的采金礦工,建立了具有共和國性質的蘭芳公司,為客家先人闖南洋樹起了一面旗幟。
“由于這座房子的建筑材料主要為泥磚和木料,經歷200多年的風雨洗禮,已經殘破不堪,大部分木料已經腐朽,泥磚墻面嚴重水蝕,部分墻體和屋面已經坍塌,不少海外華僑和學者來到都直嘆可惜。”望著眼前煥然一新的故居,謝雄昌介紹起了羅芳伯故居的修葺經歷。
2015年春,社會各界人士及羅芳伯后裔籌資15萬余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該故居進行了全面修葺,李欣祥、高浪舟等鄉(xiāng)賢、學者還多方收集、整理歷史資料,將該故居打造成為展示羅芳伯生平的紀念館,并成立羅芳伯故居紀念館理事會,由其后人羅國庭、鐘冬月夫妻負責紀念館的日常管理。今年3月,該故居被列入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在梅縣區(qū),與羅芳伯故居一樣,修葺后重煥光彩的名人故居還有很多。
近年來,梅縣區(qū)積極發(fā)動各方力量,籌集資金近3000萬元對名人故居進行維修、保養(yǎng)。其中,爭取省級資金620萬元,對宋湘故居、李金發(fā)故居、世德堂等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名人故居,分批編制維修勘察設計方案,有序開展修繕工作;市、區(qū)財政投入資金720萬元,對肖向榮故居進行搶修,對王維故居、盧偉良故居進行全面維修;對市、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可列入革命舊址的名人故居,積極爭取列入梅州市革命舊址、遺址的短、中、長期修繕規(guī)劃。
除此之外,該區(qū)還發(fā)動社會籌資近2000萬元,全面維修了丘哲故居、黃琪翔故居、溫鳴劍舊居、蔡蒙吉故居、張榕軒故居等。
然而,保護修繕名人故居是一項龐大系統(tǒng)的工程,資金緊缺仍是擺在這項工作面前的一大難題。業(yè)內人士指出,專業(yè)的勘測設計和施工隊伍費用不菲,后續(xù)日常維護保障資金壓力大。文保部門在經費上有一定的缺口,民間參與保護的意識和動力不足,名人后裔經濟條件有限,給保護工作帶來諸多困難。
“接下來,我們將創(chuàng)新資金籌措方式,運用跨界思維,爭取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名人故居的保護開發(fā)利用,形成多元投入、多方努力的良好局面。”梅縣區(qū)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
活化
利用政策資金支持文旅融合促發(fā)展
“是岸排篁竹,逢橋有木棉。樓濃紅杏雨,溪淡綠楊煙。”步入宋湘紀念公園,“嶺南第一才子”宋湘筆下描繪的古韻山水畫躍然眼前,三兩游客正在長廊內欣賞宋湘的詩歌、書法。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宋湘故居——太史第,這座建筑建于清代康熙八年,占地面積1950平方米。它在2012年被列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還是梅縣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宋湘故居里,創(chuàng)樂村黨支部書記、宋湘第八代后裔宋達先正在向一群來自潮州的游客介紹故居的情況。
“近幾年,到宋湘故居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村里的干部們便擔起了‘解說員’的責任,大家都自覺主動去了解和學習宋湘文化,游客來訪時才能更好地為他們介紹。”宋達先說,該故居于1984年、1997年、2007年進行過3次維修,2016年,梅縣區(qū)文化廣電旅游局申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資金200萬元,對故居再次進行全面修葺。
經過多次系統(tǒng)全面的修繕,宋湘故居重煥光彩。下一步便是探尋著力點、找到新路子,讓故居“活”起來,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性軌道。
對此,梅縣區(qū)已在行動。去年,白渡鎮(zhèn)緊抓梅縣區(qū)大力打造石窟河精品游線路契機,籌資250多萬元,在宋湘故居外打造了占地7畝的宋湘紀念公園,全面展示宋湘六個階段的人生經歷和其在詩歌、書法、勤政廉政三個方面的突出成就。同時,在精品游覽線路沿線栽種了宋湘詩作中所提及的梅花、杏花、木棉花等花種,并通過廣泛發(fā)動群眾共建共治共享,做好宋湘故居周邊房屋的外立面、屋頂鐵皮瓦整治和道路兩旁的綠化、亮化、美化建設。
“我們將名人故居保護與鄉(xiāng)村振興、文化旅游等工作相結合,圍繞石窟河風光和宋湘才子文化兩大要素,打造了石窟河畔建僑觀景平臺、菏塘木棧道、鐘屋碼頭、羅寨碼頭、蔚彩停車休息區(qū)等連線連片游覽節(jié)點,以‘文化+旅游’的模式,探索名人故居的活化利用之路,激活鄉(xiāng)村發(fā)展活力。”白渡鎮(zhèn)黨委委員曹立平說。
名人故居煥新韻,文旅融合促發(fā)展。
張榕軒曾孫張洪鈞籌資1200多萬元重修幹蔭堂,打造張榕軒紀念館。
如宋湘故居這般得到有效活化利用的案例,在梅縣區(qū)還有很多:修繕后的王維故居布展成為松源蛟花堂革命歷史陳列館;全面修繕丘哲故居,打造成為丘哲紀念館、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農村文化俱樂部,免費開放;張榕軒曾孫張洪鈞籌資1200多萬元重修張榕軒故居“幹蔭堂”,打造梅州以及梅州華僑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所作出歷史貢獻的重要展館……
“名人故居既是時代風雨、人世滄桑的見證,也是一種穿越時空的信物,應該格外珍視與保護。”梅縣區(qū)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梅縣區(qū)將成立名人故(舊)居搶救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繼續(xù)對名人故居進行調查考究,充實名人故居名錄,并充分利用原中央蘇區(qū)的各項政策,爭取更多上級資金支持。同時,將名人故居保護利用與鄉(xiāng)村振興、紅色旅游、文化旅游等工作相融合,讓“活”起來的名人故居,激活鄉(xiāng)村發(fā)展活力,講述梅縣好故事,傳遞梅縣好聲音。
相關
三代人接力守業(yè) 以屋養(yǎng)屋續(xù)文脈
在距離梅州城區(qū)約40公里的梅縣區(qū)松口鎮(zhèn)圳頭村,有一座保存完整、修葺一新的傳統(tǒng)客家圍龍屋,外觀氣勢恢宏,內里雕梁畫棟,它便是仁壽莊。
保存完好、氣勢恢宏的仁壽莊。
“來來來,快進來看看!”“這座圍龍屋裝潢用料考究,保護程度完好,你看這些鏤雕屏風、彩塑書卷、墻檻壁畫。”“屋名、堂號、大小門門聯都是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先生所命、所撰。”……仁壽莊興建人傅可英的外曾孫女婿鐘學宏興奮地比劃著。
據其介紹,仁壽莊由旅印尼泗水僑商傅錫榮和香港南華大學僑界校董、泗水中華商會主席傅可英兄弟二人出資興建。1926年動工,1937年落成,三堂兩橫一圍龍一附杠布局,占地9205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200平方米。
“仁壽莊后裔大多數在海外生活,圍龍屋還能保存得如此完整,離不開我妻子的外婆和母親近80年的堅守。”鐘學宏說,但隨著長輩日漸年邁和時間的推移,在感嘆長輩守護圍龍屋之不易的同時,偌大的仁壽莊該何去何從也成為他苦苦思索的難題。
醞釀多年,鐘學宏決定把仁壽莊改造成民宿,通過適度的商業(yè)運作,以屋養(yǎng)屋,守護、保護、維護仁壽莊。“說實話,我也知道建民宿是一件虧本的事,但我沒有把它當成生意,只是把它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為了力求“面子”和“里子”的和諧統(tǒng)一,通過圍龍屋這個載體,呈現梅縣客家人的日常家居生活和梅縣客家鄉(xiāng)村的風土人情,鐘學宏沒有選擇聘請專業(yè)團隊進行規(guī)劃、設計、施工,而是自己親自上陣,邊學邊干。“裝修是面子,文化是里子,如果只是弄個漂亮的軀殼,沒有文化支撐則沒有靈魂。只有深刻理解了圍龍屋的文化內涵,才能在這基礎上進行改造,不破壞它原本的風貌。”
歷時近3年,投資近1000萬元,仁壽莊完成了改造,在全面修葺圍龍屋的基礎上,改造出11套客房、3個茶室、1個書房、1個文娛室、2個棋牌室以及餐廳、游泳池、羽毛球場、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仁壽莊是我妻子的外婆家,也是我兒子的外婆家,所以我將民宿起名為‘外婆家·仁壽莊圍龍屋民宿’,希望可以給游客一種回到外婆家般的體驗。”鐘學宏說。
三代人接力守業(yè),以屋養(yǎng)屋續(xù)文脈。如今,這座僑領故居再次煥發(fā)生機,也為名人故居保護利用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經驗藍本。
來源:南方日報
Hash:bc0e9a877422cf3aaf84ac2f0d592aa3bd7924ab
聲明:此文由 中國壽鄉(xiāng)聯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