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牛城——山東德州臨邑的現(xiàn)狀速覽和2600多年歷史
臨邑速覽
臨邑(別名臥牛城或梨城)位于中國華東地區(qū)最北部山東省西北部的德州市的中部偏東,地屬黃泛平原(魯東平原的一部分);面積1016平方千米(在德州各縣級行政區(qū)劃中位列第五),人口54.5萬(2017年),2019年GDP270億元(在德州各縣級行政區(qū)劃中居第三位)。

目前臨邑縣下轄3街道+8鎮(zhèn)+1鄉(xiāng)共12個鄉(xiāng)級行政區(qū)劃,共有194個村級行政單位(188村+6社區(qū));其中鄉(xiāng)級行政區(qū)劃分別為:
邢侗街道、恒源街道、臨盤街道;
臨邑鎮(zhèn)、臨南鎮(zhèn)、德平鎮(zhèn)、林子鎮(zhèn)、興隆鎮(zhèn)、孟寺鎮(zhèn)、翟家鎮(zhèn)、理合務鎮(zhèn);

臨邑之最:全國最大的鋁用碳素生產出口基地——索通發(fā)展,全國最大生豬屠宰、肉制品加工企業(yè)——德州金鑼肉制品有限公司,山東省單體規(guī)模最大的面粉企業(yè)——峰宇面粉,齊魯制藥最大生產基地——齊魯制藥臨邑生產基地。
臨邑縣的地下蘊藏有3億噸石油和40億立方米天然氣(已探明),境內近2000余口油氣井年開采量為230萬噸,是勝利油田的主采區(qū)之一;此外,由于當?shù)氐墓べY水平低(2-4K)吸引了不少工廠入駐境內的工業(yè)園,為臨邑縣貢獻近1一半的GDP。

臨邑五河:馬頰河、徒駭河(古漯水),德惠新河、沙河、土馬河。
臨邑別稱(來歷)——中國書畫、書法之鄉(xiāng)(晚明四大書法家之首——邢侗),槐鄉(xiāng)(紅壇寺森林公園的萬畝槐林),梨城(春秋時設置的邑名——犁丘),臥牛城(地圖形似臥牛)。
臨邑地標——臥牛崛起(位于汽車站轉盤中央,是一座站立的銅牛塑像,銅牛站立的石柱上寫有“臥牛崛起”四個大字)

臨邑縣境內共有24個少數(shù)民族,合計1.23萬人(僅占臨邑總人數(shù)的2.25%)。
臨邑歷史簡介
西周時期,臨邑為齊國的領地,春秋時,齊國在境內設立梨丘邑;
秦滅齊后,改梨丘邑為漯陰縣(因其地位于漯水之南而得名)為濟北郡的轄縣,由此開啟臨邑的縣制歷史;
漢朝至東晉時期,漯陰縣先后隸屬平原郡、濟南國和濟南郡(先后被漢、曹魏、西晉、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東晉等政權占據);

公元455年,南朝宋將北伐收復的漯陰縣和著縣合并為臨邑縣(隸屬于魏郡),臨邑作為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北魏至清朝時期,臨邑縣先后隸屬東魏郡、濟南郡、齊郡、譚州、齊州、濟南府、濟南路、河間路、高唐州、濟南府;
民國時,臨邑縣先隸屬山東省東臨道,1928年廢道制后直屬山東省,到1936年又改為山東省第五行政督查公署轄地;
1937年11月臨邑縣被日軍占領,1939年八路軍進入臨邑縣境開展敵后斗爭,將臨邑縣劃歸冀魯邊區(qū)第二專區(qū),1943年臨邑撤銷縣制,至1945年8月,八路軍收復臨邑縣城后恢復縣制;

新中國成立后,臨邑縣先后歸屬洛北專區(qū)、德州專區(qū)、惠民專區(qū)、聊城專區(qū)、淄博專區(qū)、德州地區(qū)(1994年后改為德州市);
目前,臨邑縣正在進行撤縣建市的準備。
總結一下,臨邑縣在歷史上共有過梨丘邑、漯陰縣和臨邑縣三個地名;先后隸屬于24個不同名稱的上級行政單位。
感謝閱讀,希望大家多多關注、點贊、轉發(fā)和評論來支持一下;文章中有錯誤或遺漏的地方,懇請評論區(qū)(或者私信我)指正和補充。
Hash:c3e2da0905cd2b86855307511280ed30e2a8005f
聲明:此文由 淼尋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